文章来源争议判罚影响比赛结果,联赛积分榜或生变:澎湃新闻
10月13日晚的中超第27轮争议判罚影响比赛结果,联赛积分榜或生变,恒大在伤停补时阶段用一记绝杀拿下了3分。但比赛后,所有人争论的焦点都围绕在了裁判的判罚。
刘健在禁区内抽射打进的绝杀进球,慢镜头回放显示,进球前有一个颇为明显的手球动作。底线裁判近在眼前,却没有任何反应。
正是为了让裁判组执法更加准确,中国足协才宣布在中超“试用”底线裁判,然而关键比赛中,仍然了出现“低级”误判。
本赛季最后3轮及下赛季中超,足协还将引入视频辅助设备。但在新措施和设备越来越多的同时,裁判本身的业务水平仍是最急需提高的环节。
刘健表态:球员左右不了其他因素
在恒大绝杀击败延边之前,场上比分正好是3比3。如果比赛就此结束,恒大的领先优势或许会被缩小到2分,拿到1分的延边也能有更多的保级希望。
然而,一次判罚,影响了今年联赛冠军和降级的双重归属。
根据现场的慢镜头回放显示,在恒大球员刘健射门之前,皮球碰到了他的手臂,然后才顺利停到了他的脚下。
当时,主裁判位于刘健侧后方,但底线裁判完全可以看清刘健手球,但却没有提出异议。
刘健进球后,延边将帅当即进行抗议,“暴怒”的延边主帅朴泰夏因为情绪激动,被当值主裁逐出场外。
而作为当事人,刘健在谈到绝杀球时,称自己是用腹部停球,而非手臂,“就是一个角球,前点一蹭,球过来我就用腹部停了一下,下意识的直接起脚射门,没想太多,就是想完成射门。”
然而,在为自己辩解之后,很多激动的球迷并没有就此“罢手”。赛后,刘健的微博遭到了许多人的“攻击”。
“作为球员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完成好比赛,其他的我们真的也左右不了,大家对我的批评和指责我都接受。”第二天凌晨,刘健在微博上如此说道。
底线裁判也要学会配合
为了增强判罚的准确性,中国足协在本赛季的中甲和中超联赛末段开始了“试用”底线裁判,但此前在中甲第一次实施时,就出现了手球被底线裁判“无视”的争议一幕。
如今在关键比赛中再次出现争议判罚,对于刚刚出现的这一新举措,无疑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
在欧洲,底线裁判已经登堂入室多年,早在2008年的欧青赛就已经亮相,随后逐渐扩展到了欧冠、欧洲杯等赛场。
在国内,底线裁判是从今年全运会上才刚刚开始尝试,虽然被认为可以提高禁区和底线附近的判罚准确性,但也对裁判组的经验和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位圈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底线裁判和主裁判如何配合,这并不比球员配合的磨合简单。”
“有的底线裁判未必敢担责任,毕竟涉及到点球和手球这种判罚,第一时间还是会以主裁判的判罚为准。”
球场上,底线裁判并不会吹哨,只是依靠眼神和手势等方式和主裁判交流,为主裁提供信息,等于是主裁多了一双“眼睛”。
但在主裁没有看到一些关键信息的情况下,底线裁判也需要主动“发声”,如果只是等着主裁下决定,无疑也是一种“浪费”。
提高判罚水平还得靠“人”
其实,在增加底线裁判之外,中国足协还准备从本赛季中超最后3轮和下赛季中超开始引入视频裁判的辅助。
在足球评论员黄健翔看来,视频裁判将有助于消除类似的误判尴尬,“昨天这样的情况如果可以回看录像就可以避免和补救。”
但足球媒体人赵震却认为,新技术无法完全弥补裁判员本身的能力,“就在底线裁判眼皮底下,那么明显的手球都看不见。视频裁判也是靠人判断的,到时候全国人民都看见了,他还看不见,那只能更尴尬。”
事实上,无论是增加底线裁判,还是引进视频裁判辅助,都只是增加收集判罚依据的渠道,最终做出决定的,仍然是裁判组。
今年欧冠小组赛上,就出现过底线裁判误判“莫须有”的点球。美职联赛场上还发生过裁判在观看视频回放后依然做出错误判罚的情况。足以见得,即使有了新方法和新技术帮忙,“人”依然还是决定判罚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本赛季的中超中甲联赛,裁判错漏判始终是焦点话题,有些误判还引发了严重的冲突。有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一些相关严重的错漏判已经引起了足协内部的警觉,有关方面或许会采取一些措施。”
当下,引进底线和视频裁判无疑有益于裁判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提升裁判员本身的业务能力也是当务之急。